
10 月 9 日开拓者对阵勇士的季前赛,杨瀚森 21 分钟的登场交出了一组 “新秀式” 数据:5 中 2 得 4 分 4 篮板,伴随 4 次失误与 6 次犯规。单看数据,进攻效率平平、失误犯规偏多,似乎难以让人满意,但结合比赛进程,这份答卷藏着适应高强度赛事的关键线索。
上半场的 9 分钟,他完全暴露在 NBA “正规军” 的冲击下:对位霍福德时低位顶防吃亏,策应传球被巴特勒抢断,防守端跟不上勇士传切节奏,最终以 0 分 1 篮板 2 犯规收尾。这种低迷并非能力不足,而是季前赛与夏季联赛的强度断层所致 —— 夏季联赛有专门设计的战术保驾护航,季前赛则需自主融入体系,正如篮球评论员杨毅所说:“这里没有‘新手保护’,每一次攻防都是实战检验”。
下半场的调整更具价值:第三节通过挡拆顺下完成扣篮,随后补篮再得 2 分,4 分全部来自这一阶段。更重要的是教练比卢普斯的态度,即便勇士末节追分,仍将他留在场上,离场时的鼓励暗示着球队对其潜力的认可。这种 “先抑后扬” 的表现,与姚明 2002 年首秀 0 分 2 篮板的开局相似,正是新秀适应 NBA 节奏的典型轨迹。
评价杨瀚森的表现,必须先认清季前赛与夏季联赛的本质区别:夏季联赛以边缘球员和新秀为主,战术简单、对抗有限;季前赛则是 NBA 主力轮换的 “热身场”,对手是库里、格林、巴特勒这样的联盟老将,攻防节奏、对抗强度都大幅升级。
对杨瀚森而言,这场比赛既是 “压力测试”,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。面对格林的防守预判、霍福德的低位技巧,他能直观感受 NBA 内线的竞争标准 —— 比如防守端需更快的横移速度,进攻端要更精准的传球时机。尽管 4 次失误暴露了决策经验的不足,6 次犯规反映出对判罚尺度的不适应,但这些 “代价” 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比起数据,更重要的是他在高强度对抗中展现的调整意愿:下半场主动缩短持球时间,减少冒险传球,用积极拼抢弥补技术短板,这种适应能力比一时的得分更具长远价值。
开拓者教练组已给出明确的培养方向:从 “第二阵容策应点” 起步,在衔接段为夏普、西蒙斯等得分手创造机会。这种定位既避开了与主力的直接竞争,又能发挥其核心优势,参考斯科拉在火箭时期的 “板凳组织核心” 角色,适配性极高。此外,作为近 20 年首位 NBA 首轮中国球员,他的商业价值也让球队愿意给予更多耐心 —— 管理层已明确表示不会交易他,并制定了 “发展联盟练级→NBA 轮换” 的渐进路线,为其成长提供了稳定土壤。
评价杨瀚森的前景,最忌 “首秀定终身” 的短视思维。姚明新秀赛季前 10 场场均仅 3.3 分,却凭借持续打磨成为全明星;即便是如今的巨星文班亚马,新秀赛季初期也有 41.2% 命中率的低迷。对杨瀚森来说,首秀的失误与犯规是 “学费”,下半场的调整则是 “伏笔”。
短期看,季前赛剩余比赛是关键:他需尽快适应判罚尺度减少犯规,优化传球决策降低失误,若能将试训中 56% 的三分命中率稳定到 30% 以上,就能成为稀缺的 “策应 + 投射” 型替补中锋。长期来看,若艾顿离队,他有望在第二个赛季冲击主力位置,与亨德森的挡拆配合甚至可能开发出类似约基奇与穆雷的战术效果。
当然,风险客观存在:中锋位置的高对抗可能引发伤病,内线竞争也可能压缩出场时间,但只要他保持调整能力,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。对球迷而言,与其纠结于首秀的 4 分 6 犯规,不如期待他 “一场比一场好”—— 毕竟姚明也曾从替补起步,杨瀚森的 NBA 之路,才刚刚迈出第一步。
结语:4 分 4 篮板 6 犯规的首秀,不是 “天才陨落” 的证明,而是 “新人起步” 的常态。季前赛的价值本就是磨合与适应,杨瀚森下半场的觉醒已展现潜力。给这位 20 岁的中国新星多些耐心,或许我们能见证他在开拓者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,走出属于自己的 NBA 成长之路。